DNL17

【化物生活】2016年正刊13期 遵义出差随笔——值建党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有感

来源: 时间:2017-01-23 栏目类别:工作动态

遵义出差随笔

——值建党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有感

20164月的春天,出差遵义。1935年,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“遵义会议”,成为了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,遵义被称为“转折之城,会议之都”。今年是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,在今年能有幸踏足遵义的山水,心潮早已澎湃不已。从走下乘机坪,走出候机大厅的瞬间,遵义市的初印象便引入脑海:水墨画般的近山和天空,宛若故乡一般熟悉,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尽情呼吸优级空气。莫非我在潜意识里,已经属于这里了?遵义有清溪叠瀑、翠塔修竹,已难寻觅81年前土枪的破鸣和会议的人声。尽管出差期间工作节奏很紧张,但身在遵义,怎能不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呢?于是,利用个人休息时间,奔赴那里。

从展馆内陈列的破旧布包、锈迹斑驳的马灯和颜色褪尽的桌椅中,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会议召开的情景。在纪念馆的展墙上,写有毛泽东主席阐述遵义会议意义的文字:“我们认识中国,花了几十年时间。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,这怎么行?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。”

就我个人看来,遵义会议的关键词有两个:一个是“独立自主”、一个是“结合实际”,前者可视为自信,后者可视为唯实。由于个人从事科研工作的职业习惯,将遵义会议精神与科研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,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?当前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发展现状,也处于国外发达国家和新型发展中国家的围追堵截之中。在广泛的技术领域内,我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气力,才能获得微薄的利润。实践证明,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来获得科技进步的道路并未尽如人意,如何能够化被动为主动,是我国年轻一代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。也许,我们的科学和技术,也需要进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,在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,去杂取精、去伪存真,到达陕北。

在遵义会议会址内,凝望着院内龙蛇飞舞的那首《七律·长征》的巨幅壁雕,心中更添感慨。这首诗的头一句便是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”。这“不怕”二字,不正是体现了红军内心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吗?站立在这幅壁雕前,我的心中充满了正力量。回想我们大连化物所那诸多的科技成果,哪一个不是焕发着自力更生、紧系国情的奋斗精神呢?一代又一代化物所人,哪一个不是前赴后继,将自己的使命与国家的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呢?作为年轻的一代化物所人,就是要更好地把前辈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,锐意创新, 协力攻坚,严谨治学,追求一流!(DNL17 张洪章)

版权所有 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储能技术研究部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

储能技术部
大连化物所